長者照顧關懷系列講座(三):照顧者的照顧需求與如何找尋資源
護法總會城中分會於8月1號舉辦第三場「長者照顧關懷系列講座」,邀請到老人專科以及身心障礙專科背景的蘇興中社工師來與大家演說,分享主題為「照顧者的照顧需求與如何找尋資源」。
蘇老師在課程的一開始,分享說不管是身為子女還是父母,都會成為照顧者。那什麼是「照顧者」呢? 從字面上來看,顧名思義為「擔負照顧病患的工作,包括日常活動,滿足其在生理、心理及社會上的各種需求的人」。
照顧者的種類可分為
● 主要照顧者(家人、非家人、外籍看護工)
● 多重照顧者(照顧老小)
● 照顧與你我的距離。
而照顧者的樣態又可細分為
● 幼兒照顧: 父母照顧嬰幼兒
● 隔代照顧: 祖父母輩照顧孫輩
● 身障照顧: 照顧身心障礙者
● 失能照顧: 照顧失能者
● 手足照顧: 指兄弟姊妹同輩間照顧身心障礙之手足
● 雙老照顧: 身心障礙之老年父母照顧提早老化之身心障礙子女或反之,由提早老化之身心障礙子女照顧老化之父母
● 老老照顧: 老人照顧老人
● 多重照顧: 多樣照顧組合之照顧
蘇老師分享一個案例,有一位姊姊需要照顧身心障礙的妹妹,以及需要早期治療的孩子。在分身乏術的情況下,將她得期望:「我不期待自己能照顧周全,只期待自己能照顧得長久」與老師訴說,同時請教該如何繼續照顧。
這個沉重的例子,使大家都陷入了沉思,如果自己是當事者,該怎麼辦?
家庭的照顧者如果沒有人來協助照顧,或者有個空檔可以喘息一會,會使照顧者的身體、心理、社交、經濟關係、以及家庭關係和睦,淺移默化的往不好的方向發展,因此可能會產生悲劇情況發生。
蘇老師最擔心的一種情況,那就是不會向外求援(家醜不可外揚),因害怕被貼標籤而默默的承受,會是一件非常辛苦的事情。
另外在復健的長輩們,知道小孩要把自己送到老人養護機構時,心裡會不願意,我們要利用善巧的方式,讓長輩們知道在復健的黃金期間,在比較好的環境與資源下來復健,可以事半功倍,提早康復的訊息,使長輩們安心。復健的過程中是一件很辛苦的事情,我們除了機構的照顧外,我們可以提供的就是多鼓勵、多抽空來陪伴與支持,使長輩們不會覺得是被拋棄的。
課程的尾聲,老師告訴我們該如何選擇照顧機構與品質。老師希望是提供適切、適當的照顧就好。當一個人可以自己照顧自己的時候,盡量讓他自己做,我們在從旁協助他,一方面讓被照顧者覺得有尊嚴,一方面覺得自己還有用,而過於完善的照顧,很容易造成老人失能的現象發生。機構的選擇盡量以離家裡近,方便探訪,我們可以透過白天與晚上都去觀察,並且詢問左右鄰居評價是否符合我們的需求。
在長期照顧的同時,可以尋求正式的照顧資源,例如長照專線1966,可提供長期照顧的服務,以及非正式照顧的資源,例如社區支持(友善社區、商家)或者靈性支持(宗教信仰) 等。蘇老師提醒大家,學會尋找資源來協助自己,就是給自己一個喘息的空間,有了周遭的幫忙,才會有力量、有能力可以繼續走下去。
◎文:法鼓山護法總會提供20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