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遠法師勉勵聽眾修學佛法要及時並且要趁早,學佛並無捷徑,就是薰習,一次次聽聞,把觀念灌在八識田中。
法鼓山僧團都監暨護法總會副都監常遠法師於12月12日,以「修學佛法,廣結善緣」為題,來到分會與大眾共結法緣。
常遠法師勉勵聽眾修學佛法要及時並且要趁早,學佛並無捷徑,就是薰習,一次次聽聞,把觀念灌在八識田中。在阿含經中記載佛陀為弟子開示,有一位比丘在山林中打坐,看見一個小偷來偷果園的水果,月亮出來,照亮了小偷的臉,小偷急唸偈:「明月汝莫出,待我斷其瓜;我持瓜已去,任汝出不出。」比丘聽聞而唸偈:「惡魔汝莫出,待我斷煩惱;我煩惱已斷,任汝出不出。」煩惱遇因緣而生,要趁早修行,隨著智慧增長,煩惱就會越來越淡薄。
演講的副標題是「人身難得今已得,佛法難聞今已聞」。人身有多麼難得呢?像盲龜穿孔,須彌穿針。什麼是盲龜穿孔?是眼盲的海龜每一百年會浮出海面一次,浮出的時候牠的頭要穿過在海面上漂浮的一片木板上的一個洞。而須彌穿孔是一個人從須彌山頂往山腳拋下一根線,這根線要穿破無限大的空間和橫亙在其中的暴風斜雨,然後穿過在山腳下的一根針的針孔。佛陀以這兩個譬喻來告訴眾生人身多麼難得,也教誨眾生要珍惜人身難得,佛法難聞的因緣。
而我們做了選擇,決心在法鼓山修學佛法後,要先登堂,登堂之門有三:
慈悲門入:樂於行善。法鼓山以20%的資源用於慈善事業。
智慧門入:喜好學理探討。法鼓山致力推動禪修教育。
信願門入:崇仰三寶功德。各道場簡單莊嚴,使信眾心念攝受。
登堂之後接著要入室,要做抉擇。聖嚴法師開示:大鴨游大路,小鴨游小路。小時候父親帶他到溪邊,看見一群鴨子從河的一邊游向對岸,父親告訴他:大鴨游的路,激起的波浪大;小鴨游的路,激起的波浪小;如果停留在原地,就沒有路。父親以鴨子來告訴師父人要往前走,不要停留在原地的道理。
修學佛法時因為每個人的福報不同,加上資質各異,不需要和別人比較也不要欽羨別人,尤其不要起嗔恨嫉妒心,只要盡心盡力就好。法師以「五乘共法」、「三乘共法」、「大乘不共法」來開示由人而成佛的正道:
五乘共法:修福。發增上生心,希望今天比昨天好,明天比今天好,未來世比現在世好。
三乘共法:修慧。求自己解脫,發出離心,從輪迴中出離。
大乘不共法:福慧雙修,發菩提心。
法師提醒聽眾發乎其上,得乎其中;發乎其中,得乎其下;如果發乎其下,很可能將無所得。所以勉勵大家要發最大的心,朝著這個方向去做,至少可以得到出離心。佛教經典中對菩提心多有著墨,《普賢菩薩行願品》說若無眾生一切菩薩終不能成無上正覺。修行而不發菩提心猶如耕田不播種,菩提心是成佛的種子,所以一定要發菩提心,使其永為道種。
聞法的心態是:「聽者端視如渴飲,一心入於語義中;聞法踴躍心悲喜,如是之人可為說。」印順法師說聽聞佛法時,如果心態如杯子倒覆,則水不得進;杯子有裂痕,水倒進而漏出;杯中有髒物,水倒入而不得飲。所以應該放下以前所學與執著,諦聽善聽法師分享佛法。
接著談到修學佛法的次第:信、解、行、證。
信:《大智度論》:「佛法大海,信為能入」。《華嚴經》:「信為道源功德母,常養一切諸善法。」
解:慧解。《大毗婆沙論》:「有智無信,增長邪見;有信無智,增長愚癡。」
行:修行。不單是「如是我聞」,還應做到「信受奉行」。《大乘寶雲經》:「雖有多聞,不制煩惱,不能自利,徒無所用。譬如死人,著金瓔珞。」
證:印證涅槃解脫。禪宗說大離大悟,小離小悟。凡人應於生活中用心體會,自己檢查,以四它來消融煩惱,即得證道。
如何建立正知見呢?
《雜阿含經》:「假使有世間,正見增上者,雖復百千生,終不墮惡趣。」學佛的正見有:因果、業報、前世後世、凡夫聖人。只要相信四正見,就不會墮惡道。
至於廣結善緣,就是:培福、修慧、消業障
佛法講因緣,因緣有善緣和法緣,善緣能增長福報,法緣能開智慧。法師以義工到道場擔任義工為例,在擔任義工的過程中難免與他人意見不合或產生磨擦,這時候要提醒自己做義工是來結善緣與培福修慧,退一步至少當作修忍辱。聖嚴師父教導我們以智慧處理事,以慈悲對待人。要我們時時刻刻結好緣,與自己結好緣,而和別人結善緣。
隨喜功德
《成實論》:
有作有集:有起心動念,是業力造作,會累積增長。
不作有集:有心,然而因為某些原因現在無法做,發願以後做。
有作不集:雖然有做,可是滿心不樂意。
不作不集:不但沒做,還扯別人後腿。
大眾皆知善業可增長,可是忽略了惡業也會增長。有惡業應懺悔,不可隨喜。我們每天都要以智慧和四正勤來檢視自己:「已生善念令增長,未生善念令速生,已生惡念令滅除,未生惡念令不生。」
有義工請教方丈和尚果暉法師,他在道場時非常法喜,像是身處森林中呼吸著芬多精般舒適喜悅,可是一回到日常,很快芬多精就消耗殆盡了。果暉法師回答:「如染香人,身有香氣,此則名為香光莊嚴。」方丈法師勉勵義工修習佛法的智慧,使自己成為散發香氣的人。
最後,法師提到有信眾提問法鼓山做了什麼。法師說明現時世事紛亂,安定人心非常重要,法鼓山依據理念─「提升人的品質,建設人間淨土」舉辦各項宏化活動。具體的作法是透過全球資訊網和各分院分會的課程來推動佛學教育,加上舉辦水陸法會、梁皇寶懺、禪修課程、關懷以及各種活動,來推動心靈淨化。雖然心靈層面的安定力量很難以量化數據來呈現,能見度也不高,可是僧團和護法總會仍然堅持發揮團體的力量,與大眾廣結善緣。
◎圖文提供:文山分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