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級:
小字級
中字級
大字級

護法總會桃園分會

關於

歌聲飄颺的共修道場

窗外的細雨紛飛,一束束明亮的車燈閃爍在黃昏的街道上,匆匆往來的路人在紅磚道上疾走,下班時刻的桃園市區,總是顯得如此忙碌而擾嚷。隨著車流,來到位於大興西路二段與中正路交叉口的一幢大樓,等待電梯抵達的十幾秒時間裡,突然發現身邊多了一群人,原來他們的目的地同樣都是十二樓的法鼓山護法總會桃園分會。這一天,正是桃園合唱團練唱的日子。

當電梯門打開時,一面書寫著「法鼓山文教基金會護法總會桃園分會」的招牌立即呈現在眼前,人們不慌不忙地帶著輕鬆愉悅的心情進入佛堂,而辦事處裡早已完成了場地佈置,等著迎接團員們的到來。法鼓山桃園地區的信眾以音樂來豐富心靈、傳遞佛法的慈悲與智慧,在聲樂家周老師的帶領下,團員們在這裡練習著一首又一首的佛曲,在鋼琴的弦音之中,用歌聲把心靈環保的種子傳播到各個角落。

最早擁自有場地的辦事處

談起護法總會桃園分會的誕生,對於能在桃園有一處舒適的共修空間,地區的信眾懷著感恩及奉獻的心,只希望能將佛法傳遞給需要的人,將法鼓山的理念介紹給更多的民眾,一起為「提昇人的品質,建設人間淨土」而努力。「我們護法總會桃園分會是最早有自己場地的辦事處,這都要感恩當時所有師兄、師姐,還有發心的李菩薩。」資深信眾盧麗華師姐翻著保存完整的照片,一面訴說著護法總會桃園分會的歷史。

早在民國78年,桃園地區的第一任召委林金水和林陳阿現伉儷,即因為聖嚴法師的一句「佛法這麼好,知道的人這麼少」,而經常於假日北上至農禪寺請購法師的著作閱讀,並將法師的法語分享給周遭的親朋、同事。民國79年,聖嚴法師來到桃園弘法,伉儷遂廣邀地區信眾及其親友約三百人與會,是早期法鼓山在桃園地區舉辦大型活動的開始。及至民國80年4月6日桃園共修處正式成立,及至民國94年更名為「法鼓山桃園辦事處」,民國109年再次更名為「法鼓山護法總會桃園分會」。成立之初,由林金水師兄提供場地,於單周周六晚上舉行念佛共修、雙周則是禪坐共修,並陸續開辦初級禪訓班,提供地區信眾禪修的入門課程,接引許多大眾修習禪法。

民國84年,在眾人的發心護持之下,桃園共修處即搬遷至大興西路二段現址,地區信眾自此有了屬於自己的共修場地。「我記得共修處是民國85年3月16日灑淨啟用的,師父還特地到桃園來主持啟用典禮,那時候大約有一千多人參加。」信眾們記憶深處仍清楚地存在著18年前的畫面,在護法總會桃園分會的牆面上仍懸掛著聖嚴法師當年前來桃園關懷時留下的身影。「而且辦事處佛堂裡的玉佛,也是師父答應,我們幾位師兄、師姐一起到農禪寺去請回來的。」盧麗華師姐對著佛堂裡的佛像補充了這一段小故事。舊時信眾們同心合力建設道場的點點滴滴,歷歷在目難以忘懷。道場不只是信眾安身立命之處,也是追隨聖嚴法師學佛精進的所在。

將佛法融入生活 修身亦修心

辦事處成立之後,除了一般例行的共修活動之外,亦舉辦各項關懷及理念推廣的活動。像是在桃園體育館舉辦大型的園遊會,將法鼓山的理念透過寓教於樂的活動傳達給一般的社會大眾;也舉辦佛學講座、大悲懺法會、禪一等活動,接引民眾學佛。近年,由於臨近的齋明別苑啟用之後,原本在辦事處舉行的共修活動,大多運用別苑較寬廣的空間進行。而每月第一周星期一舉行的藥師法會,以及創意拼布班、書法禪、草月流創意插花班等課程的場地則維持於辦事處舉辦。其中,書法禪的課程於辦事處已開設十多年,授課老師對經文具有深入的研究,將禪修與書法結合,讓學員在書寫的過程中將禪修的方法運用其中,更能收安定身心的效益。

離開辦事處前,法鼓山桃園合唱團悠揚的歌聲再度飄颺,「我們合唱團目前有五、六十位團員,定期會在辦事處練唱,只要體系內有活動就會前往演出。」現任召委黃建裕師兄說明合唱團的現況,也竭誠歡迎桃園地區對音樂有興趣的居民踴躍加入法鼓山合唱團的行列。護法總會桃園分會週一至週五的上午九點至下午六點皆開放,更歡迎地區的民眾可就近前往禮佛或報名參與各項活動。

交通

開放時間
週一至週五 09:00-18:00
聯絡電話
(03)302-4761、(03)302-7741
詳細地址
330012桃園市桃園區大興西路二段105號12樓
交通方式
公車 1.台北到桃園分會搭9005、9023
2.桃園後站盪桃園分會搭168、188
機車 桃園分會機車車位有限,建議至附近大興西路二段69、80巷、中埔二街尋找車位。

 

地圖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