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級:
小字級
中字級
大字級
選擇分類
關鍵字

法鼓山是一個以「提昇人的品質、建設人間淨土」為理念、推動心靈環保、弘揚漢傳禪佛教的佛教團體。除了海內外各分寺院道場之外,於國內各縣市亦設有護法總會分會,作為地區弘化的據點。

法鼓山各地區分會平日多舉辦念佛共修、禪坐共修,以及各項生活禪修、互動聯誼等課程或活動,讓地區民眾透過學習、互動,將佛法運用在日常生活之中。分會多位於交通便利之處,歡迎大家就近前往參與各項活動,一起體驗心靈環保的美好。

民國87年,北投地區的信眾多以農禪寺作為修習佛法的道場,但是共修結束即各自返家,無法產生凝聚力,因而有了成立共修處的構想。於是,由歷任召委和地區委員自發地組成委員會,展開籌設作業,當時有信眾發心出借位於北投市場附近的場地,北投共修處於是成立,直到民國94年更名為「法鼓山北投辦事處」,並於民國109年再次更名為「法鼓山護法總會北投分會」。兩年多後,因各方的考量,經由委員會討論的結果,希望能夠尋找一處固定的共修場所,因緣際會而有了溫泉路的場所。之後,北投辦事處之軟硬體的規劃執行,皆是由委員會的成員共同成就,並且自設一套完整而健全的制度。
護法總會社子分會成立至今已20年,現任召委黃平立師兄回溯20多年前,經常來到農禪寺參與禪修、關懷等活動,在一次偶然的機會裡,經同修道友的介紹就近來到當時位於承德路巷弄的共修據點,參與共修。然而,一年後承德路共修處的租約將屆,於是黃師兄便發心提供其座落在社中街的公司地下室,作為新的共修地點,社子共修處於是成立。民國93年,因共修人數的成長,再加上因緣促成,由慈弘菩薩發心提供更寬廣的共修空間,於是護法總會社子分會再度喬遷,落腳於延平北路五段現址。民國94年始更名為「法鼓山社子辦事處」,民國109年再次更名為「法鼓山護法總會社子分會」。
早年,在法鼓山的護法系統中,將中山、士林、社子、大同劃分為一個行政區域統稱「中山區」。民國78年,聖嚴法師鼓勵信眾能夠在地區共修,當時並無固定的共修場所,多輪流於信眾家中舉行念佛、禪坐共修。直到民國79年,由熱衷禪修的劉鳳玲師姐出借韻律教室,進行每週一次的禪坐共修。民國85年,程弘慶師兄便提供了處所,作為禪坐共修的場地,中山共修處於此成立了(民國94年更名為「法鼓山中山辦事處」,民國109年再次更名為「法鼓山護法總會中山分會」)。
臨近捷運淡水、信義線圓山站及長途客運轉運站的法鼓山護法總會圓山分會,交通往來十分便利,尤其鄰近廣濶的花博公園,前往分會的途中,空氣中總流動著一股溫暖悠閒的氣息,無論是就近參與或遠道而來,每一位民眾都能帶著輕鬆、自在、歡喜的心情,來到這個溫馨的道場中,參與各種修學、成長活動,為身處緊湊都會生活的臺北人,提供一個能放慢腳步、放下煩惱思緒,讓心靈得以沉靜、安定的清涼園地。
民國78年,在法鼓山的護法會尚未成立之前,陳照興師兄、賴美杏師姐便提議在松山區成立共修點的構想,當時即以簡秀雄師兄和楊寶連師姐在慶城街的住所為共修地點,讓居住於此區的法鼓山信眾能夠更加精進修學佛法。然而,由於是臨時的場地,故當緣起緣滅時就必需搬遷到下一個共修地點,直到民國97年6月於現址安定下來。期間,法鼓山護法總會松山分會(原法鼓山松山辦事處)處曾輾轉落腳於慶城街、民生東路、光復北路、建國南路等地,皆是由信眾提供其住家作為共修場所,而提供場地的信眾亦大多為夫婦一同在法鼓山的道場修學佛法的「同修」。
民國81年為接引臺北市東區的民眾前來學佛,黃友三師兄提供其地下室處所作為大安共修處。同年,為接引信義區民眾學佛,柯紫苑師姐發心提供處所,由李元盛師兄承擔油漆工作,請法鼓山僧團法師前來灑淨,成立信義共修處,舉辦禪坐共修與法器練習。之後,關懷的區域加入南港區,民國94年更名為「法鼓山大安信義南港辦事處」,民國109年再次更名為「法鼓山護法總會大安信義南港分會」,此即為法鼓山大信南分會成立的因緣。民國83年,位於安和路一段的法鼓山安和分院啟用,作為接引市區居民修學佛法的基地。自此,大信南分會的各項共修活動便回到分院舉辦,而地區則保留朝山等自行舉辦的活動。
蕭坤進師兄早年跟隨聖嚴法師學佛,當時法師鼓勵大眾要發願,於是蕭師兄便發願要讓更多人一起來念佛、學佛。民國80年,便提供了自家的空間,邀請地區信眾前來念佛共修。民國81年3月,經常參與共修的吳木欣師姐表示舅舅李明祥董事長願意提供較為寬敞的空間,作為共修處使用。於是,遂遷至此處,直到民國94年更名為「法鼓山中正萬華辦事處」,並於2017年搬遷至德貴學苑。民國109年再次更名為「法鼓山護法總會城中分會」。
早期,內湖地區的法鼓山信眾若要參與念佛共修,總是要遠道來到北投農禪寺。民國79年,聖嚴法師特地前往內湖地區關懷訪問,同時提倡「家家蓮社、戶戶禪堂」的構想,鼓勵地區能夠「集合居住附近的幾戶家庭,定期在某一個人的家裡,舉辦共修活動,也可以互相砌磋討論彼此的問題、看書的心得或對佛法的體驗。」因此,蔡清山師兄便於次年提供處所予地區信眾念佛、禪坐共修,這便是內湖共修處成立之始。之後,轉至林海國師兄的住所持續共修,然因林師兄的職務調動,使得分會必須面臨搬遷的命運。
在護法總會文山分會尚未成立之前,地區的信眾除了回到農禪寺共修,即需遠到新店辦事處參與念佛、禪坐共修。然而,當共修人數持續地增加,再加上從文山跨區來到新店,在交通往返上亦諸多不便。因此,民國81年便於文山區成立共修處,直到民國94年更名為「法鼓山文山辦事處」,民國109年再次更名為「法鼓山護法總會文山分會」,此後信眾便能就近共修,不再舟車勞頓。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