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十月,在寶雲寺的勸募會員授證典禮上,兩個年輕的身影吸引了大眾的目光,他們是廖妤婷、廖妤婕。目前仍是高中生的姊妹倆,在同是勸募會員的父親廖學均陪同下,從法師手中接過證書加入鼓手行列。讓人不禁好奇,正值青春無敵的年紀,兩姊妹卻已親近道場多年,廖學均如何「募」到這兩位生力軍?
原來當妤婷、妤婕還是小學生時,就已經是臺中分院的常客!十多年前,廖學均、蔡君佩夫婦剛接觸法鼓山,每週到分院上禪訓班,兩個小跟班就在知客處看書,慢慢地,只要爸媽上課、當義工,妤婕、妤婷也會來報到,分院對他們來說就像另一個家,一點也不陌生。不過隨著年紀漸長,姊妹倆有了不同的想法。
妤婷升上國中後,對宗教活動始終保持一定的距離,而妹妹妤婕則非常投入,參加法青、上課、當義工,忙得不亦樂乎,廖學均笑說,有段時間大家都喊他「妤婕的爸爸」,其活躍可見一斑。無論是信仰或生活上的大小事,廖學均夫婦一向讓孩子自己去摸索、選擇,「了解孩子的需要,尊重孩子的想法很重要。不過,營造心靈的交流空間、適度的邀約也是必要的。」廖學均說家裡沒電視,晚餐是全家分享的時刻,夫妻倆會適時將佛法觀念帶入,偶爾也會「投其所好」,讓佛法不著痕跡地進入生命,例如妤婷喜歡吃,所以過年期間一定安排全家到分院共修吃平安麵,或者到三義的教育中心當義工,順便嘗嘗賴師傅的好手藝。
親子間的真誠互信也很重要,就像媽媽了解妤婷不愛法會但對禪修有興趣,便推薦她參加青年卓越營,妤婷從中學會了放鬆,現在只要遇到考試、上臺報告或身心疲憊時,就會練習方法,讓自己平靜下來。「爸媽一直是影響我們學佛的關鍵,尤其媽媽生病之後更是如此。」妤婷回憶,八年前媽媽罹癌,經歷多次療程,但爸媽並未因此愁眉苦臉,而是歡喜、踏實地過好每一天,尤其媽媽依舊帶著笑容,到分院當義工、帶童軍活動、關懷護持會員。
從爸媽面對病苦、生死的態度,讓姊妹倆親身感受到佛法的力量,「去年媽媽往生後,簡約素樸的佛事接引許多人學佛,媽媽的示現,也讓我們發願接續媽媽的願心,推動勸募關懷的工作,接引更多人來學佛。」看著孩子的成長與轉變,廖學均有感而發,接引家人學佛不難,最重要的是自己以身作則,「孩子的眼睛是雪亮的,如果父母有了轉變,孩子感受到了,自然也會願意接觸佛法。」(本文摘自〈護法季刊〉2016.01 第5期)
◎文:許翠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