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二十日護法總會在台中寶雲寺舉行2019年法鼓山新勸募會員授證典禮,受護法總會服務處監院常應法師邀請,擔任「勸募初心,點滴我心」的分享者。方丈和尚鼓勵我將分享內容轉成文字,藉由體系刊物的報導,也許可以接引更多的人來學佛。
入慈悲門學佛 在法音中成長
人生有許多莫可奈何,有很多因素我們無法掌握,所以才叫做無常;自出生以來隨著時間的推演,我們會失去溫暖的搖籃,我們會失去童年,我們會失去天真,長大後因為現實的逼迫可能會失去方向。因此我對人生產生了疑問!到底我來這個世界的目的是什麼?有沒有答案?
1980年經友人介紹,我由慈悲門進入農禪寺,急迫的想在這裡找答案,所以很勤快的每個禮拜天下午,在農禪寺二樓的鐵皮屋跟聖嚴師父學打坐聽開示。這期間我感到內心平靜、享受安穩,是人生最快樂的時光。記得有一次禪坐共修結束,經過農禪寺大殿,聽到晚課的唱誦,心中忽然浮現一個念頭,不禁脫口而出:「誦經,菩薩能聽到嗎?」在我後面的監香法師回答我:「至少自己可以聽到!但是實踐才是重點。」如何實踐?重點何在?能找到我要的答案嗎?
回到地區,就將我心中的疑問,找老參師兄幫忙,師兄並沒給答案,卻帶我到護法會領了一本《功德簿》,這時師兄才說:「修行在紅塵呀!」就這樣我進入法鼓山的勸募體系,開始勸募。這也才了解到法鼓山的勸募其實是一種自利利他的修行的法門,因為在勸募的過程中,順境中你會看到自滿心是不是會出現,逆境裡可以考驗你對三寶的信心,和你護持的願心夠不夠?
法鼓山的三種勸募
法鼓山的勸募可分為三個層次,那就是募人募心募款,它是相互關聯缺一不可。就是先建立人際關係,以佛法誠摯地去關懷人,解決他內心的困境,最後才談到護持,因為護持只是接引的媒介。
曾經我在陪同修上菜市場買菜時,認識一個菜攤的阿嬤,也許基於好奇吧!阿嬤在我不經意介紹法鼓山後,竟然加入了護持的行列,但隔月再去收公德款時,竟然忘記我是誰,這讓我很氣餒,也很慚愧,事後檢討,那是因為我沒有做好關懷的緣故。雖然事後補足功課加緊關懷,對我來說卻也是一件憾事。
這一個經驗告訴我,關懷才是勸募的基礎。透過關懷我們可以廣結善緣,可以廣種福田。從接引賣菜阿嬤的經驗中知道,打開阿嬤的慈悲心,開啟阿嬤的智慧心,勸募才算成功,阿嬤也才可能繼續護持。但是因為要關懷,我們必須先充實自己,看起來好像是付出,其實收穫最多的卻是自己,這也是解行並重最好的解釋。終於我懂了老參師兄說的修行在紅塵。也證實了監香法師說的實踐才是重點。
萬行非萬能,會的去做,不會的去學
除了勸募工作以外法鼓山的另一個修行法門就是做義工,師父給義工菩薩一個響亮的法名~「萬行菩薩」。所謂「萬行」:就是高的能做,低的也可以做。每一種工作都必須和修行方法相應,不爭你我多少,但問你的心安不安定。所以才說:萬行非萬能,但能萬行。會的去做,不會的去學,今天我在法鼓山所以能有奉獻的技能,都是在義工工作上學來的。聽起來好像很簡單,其實當身陷情境的時候,則往往對境生迷。
踩著師父的足跡,跟著方丈和尚和法師們的教導學習,敲響法鼓,自己豈不就是菩薩?
追隨師父的足跡 看見菩薩的身影
師父在1996年召委成長營時開示中,曾經將悅眾比喻為樹根菩薩。每一位來法鼓山學佛的菩薩都會在法鼓山這一棵大樹下受到佛法的庇蔭,而法鼓山這一棵樹,要長成能庇蔭眾生的大樹,除了要勤於灌溉施肥之外,最重要的是樹根要長得健壯。當樹根健壯以後,才有辦法牢牢抓住土地,從土壤中吸取養分,強化樹幹、健壯樹枝、茂密樹葉,讓這一棵大樹開花結果。然而樹根因為深埋在土壤中,不易被人看見,往往遭人誤解、屈辱、不被認同,甚至遭到踐踏還不能出聲。這不就是菩薩的風範嗎?
凡夫做事不可能滿足所有的人,況且菩薩們有不同的背景,思考模式當然不同,價值觀也不會一樣,任事而遭受批評,應該在意料之中,如何在變遷的環境下處之泰然,才是修行的功夫。聖嚴師父說:「任勞者必堪任怨,任事者必遭批評,怨言之下有慈忍,批評之中藏金玉。」應該就是這個道理。
新勸募會員加入勸募行列,您會有組長、副召、召委,當您有問題時這些樹根菩薩就是你在法鼓山所依靠的根源,他們的經驗可以帶領您在紅塵中修行,他們的關懷將是你學習的範例,鼓棒已經交到您的手上,好好地敲響法鼓,法鼓山的鼓手一棒接一棒。棒棒都是強棒。
曾經我的同事看到我在做勸募又做義工,加上公事忙得不可開交,就對我說:「你所為何來?清閒一點不是比較好?」我告訴他:「這一輩子我不想交白卷。」修行功夫得不得力只是過程,重點是我在這裡找到我後半段生命的希望。
我39歲進入法鼓山,今年已經快70歲,支持我這一路走來修行的動力是佛法的觀念,是法鼓山理念與精神的啟發,是師父無私奉獻為法忘軀的精神。但是如同前面所說,隨著時間的推演,我們會失去許多東西,最後連生命都將失去。師父曾說:「只要有法鼓山理念的地方,法鼓山就存在。」法鼓山已經成立將近30年,從當年的篳路藍縷到如今的規模,要有多少菩薩發心才能成就這塊福田?師父捨報了,許多老菩薩也跟著無常消逝,但法鼓山有新鼓手傳承,這一棵大樹必定會開枝散葉,成果豐碩。老鼓手離我們不遠,因為他永遠存在我們心中。在師父圓寂10周年時為了感念師恩,我做了一首詞,願和您分享也請你體察一下師父的行儀是否依然存在你您心裡。你可以感懷,可以感動,但不必感傷。讓我們一齊來感念老鼓手吧!
懷念的老鼓手
您隨風而逝已經好幾年
智慧的眼眸彷彿依然在眼前
我無法停止對您的懷念回想
您的叮嚀一遍又一遍
您要我們體驗生命只在呼吸間
世事無常沒有什麼永恆不變
您教我們實踐人間淨土的理念
苦難的人間需要慈悲的慰勉
漢傳佛教的使命我會勇往直前
風雪中行腳的踏痕已越來越不明顯
當年的鼓聲卻還迴盪在耳邊
同學伴侶是我們相約的祈願
期待因緣牽引我們再相見
我無法停止對您的懷念
回想您的叮嚀一遍又一遍
「佛法這麼好,知道的人這麼少,誤解的人那麼多!」我們共同努力吧!
◎文:程弘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