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級:
小字級
中字級
大字級
選擇分類
關鍵字

法鼓山是一個以「提昇人的品質、建設人間淨土」為理念、推動心靈環保、弘揚漢傳禪佛教的佛教團體。除了海內外各分寺院道場之外,於國內各縣市亦設有護法總會分會,作為地區弘化的據點。

法鼓山各地區分會平日多舉辦念佛共修、禪坐共修,以及各項生活禪修、互動聯誼等課程或活動,讓地區民眾透過學習、互動,將佛法運用在日常生活之中。分會多位於交通便利之處,歡迎大家就近前往參與各項活動,一起體驗心靈環保的美好。

民國84年,金山地區的法鼓山信眾自發地成立了助念組,關懷金山地區的民眾。商借當時助念組組長張炫煐師兄和林明雪師姐的店面,以讀書會的方式來精進。直到隔年,因共修人數不斷地成長,共修處成立的需求日漸迫切。於是,資深信眾林正忠師兄便提供位於仁愛路的公寓五樓處所作為共修地點,並帶領成員練習法器、唱誦。為了能夠接引更多年長的民眾學佛,分會的成員們開始思考尋找一樓的屋舍作為共修地點。因此,選擇遷往金包里老街,直到民國95年搬移至仁愛路,與法鼓山社會大學同址,始改稱為「法鼓山金山萬里辦事處」,於民國109年更名為「法鼓山護法總會金山萬里分會」,作為法鼓山服務金山萬里地區及信眾共修之處。
民國83年,三芝地區的信眾在學佛的過程中,深感共修分享的重要性,於是成立讀書會,邀請何美芬師姐與楊進和師兄前來指導,可謂是早期共修的雛型。民國86年,早年即親近法鼓山的楊水圳師兄,應聖嚴法師的邀請集合地區信眾成立北海岸共修處。三芝共修處成立之初並無固定的共修場所,楊水圳師兄便慨然提供住家客廳作為共修地點,並與麥春木師兄一同帶領信眾練習法器,當時約有30多位菩薩參與共修,周一念佛、周三禪坐,這樣的共修時程一直延續到今日。之後,因共修人數眾多,必須遷移至固定且空間更為寬敞的新地點,而於民國92至現址安定下來,於民國94年更名為「法鼓山三芝石門辦事處」,民國109年再次更名為「護法總會三石門分會」。
民國79年,在聖嚴師父前往關懷下,法鼓山第一個共修處正式成立,護法總會基隆分會的故事便在此開展。草創期的基隆共修處主要以禪坐為主,開設初級禪訓班,接引許多民眾前來學佛。民國80年,聖嚴師父前往基隆關懷當地的信眾,舉辦皈依活動,接引了許多基隆地區的民眾,也播下了深耕基隆地區的種子。共修處成立之後,地區的信眾齊聚共修的人數持續成長,對於大型的空間需求更加迫切。就在諸多地區信眾共同努力下,擇定仁五路現址作為共修場地。經過樂秀成師兄的設計規劃以及吳武藤師兄的施工執行,於民國91年落成啟用,成立了「基隆精舍」,而基隆共修處亦於民國94年更名為「法鼓山基隆辦事處」,民國109年再次更名為「法鼓山護法總會基隆分會」,於精舍內共同運作,作為凝聚基隆地區信眾學佛共修的據點,繼續推展弘法利生的各項活動。
民國88年7月30日,在十多位地區信眾的號召下,淡水共修處正式成立,這便是護法總會淡水分會的前身。當時由陳明霞師姐提供了原本作為幼兒園的一樓空間作為共修地點,約四、五十位信眾參與念佛、禪坐共修。及至民國93年,因緣使然而需要更換共修場地,金隨師姐的父親剛好在新民街有一屋舍租約將到期,經徵得謝乾務先生的歡喜應允,無償出借作為護法總會淡水分會使用,於是分會便順利喬遷至此。民國94年元旦,經過二個多月整修的共修處啟用了,同年並更名為「法鼓山淡水辦事處會」,民國109年再次更名為「法鼓山護法總會淡水分會」。
早年,法鼓山透過募人募心的勸募、舉辦大型的理念推廣活動,接引許多三重、蘆洲地區的民眾前來學佛。民國85年,在推動聖嚴法師所提倡的「家家蓮社、戶戶禪堂」理念的同時,居住在此區的法鼓山資深信眾便提出能夠就近在三重成立共修點的構想,於是自發地以自家客廳為場地,齊聚共修念佛。剛開始,由對法器有所研究的念佛會副會長洪億家師兄帶領信眾們學習念佛法器的執掌,十多位信眾便約定在每周三定期念佛共修。三年後,在土城區楊紀梅師姐的推薦下,李簡市老菩薩發心出借現址作為信眾共修使用,使得三重蘆洲地區有了固定共修的場所;次年,便成立了三重蘆洲共修處,直到民國94年改稱為「三重蘆洲辦事處」,民國109年再次更名為「法鼓山護法總會重陽分會」。
民國82年,當時約有二十多位法鼓山資深的信眾經常往來農禪寺參與共修活動,然而因距離遙遠而有在地區成立共修據點的構想,加上成員中有多位教職員,便商借埔墘國小的舞蹈教室作為共修之用。在經歷多次遷移之後,海山辦事處於民國92年來到現址,這處位於商業大樓內的共修地點,是由信眾孫菁鴻承租,無償提供辦事處使用至今。民國107年6月1日起,分區為板橋辦事處及海山辦事處。原海山辦事處更名為板橋辦事處,並於109年1月1日起更名為「法鼓山護法總會板橋分會」。
落實地區關懷,民國107年6月1日原來的「土城、樹林、三鶯」等地區共同組成(新)海山辦事處,並於民國109年更名為「法鼓山護法總會海山分會」,希望藉由這個交通便捷,環境清明的場地,接引更多的人來聽聞正法、親近善知識,歡迎舊雨新知參與、指教!
民國79年,十多位法鼓山新店地區的信眾,深覺除了固定每週在農禪寺參與念佛、禪坐共修之外,確實有必要在地區成立共修據點,遂開啟了成立新店共修處的機緣。當成立共修處的想法浮出時,信眾們便開始尋找合適的空間,於是初期的共修處即以信眾提供的簡易空間作為活動場所,也因為是臨時的處所,故每逢不同的因緣促成,就必需尋找下一個地點易地共修,再加上共修人數不斷地成長,空間的需求也就更加迫切,於是信眾們便發願購置一處固定的共修道場。
民國79年,中永和地區即有勸募信眾在地區推廣法鼓山的理念、護持法鼓山道場,但當時並未有固定的共修地點。及至民國81年在此區成立信眾組織,初期經常流轉於信眾家中聚會,討論佛法、分享學佛心得。直到次年由陳水田師兄將其佛堂出借作為共修地點,信眾們才開始定期的念佛共修,日後更加入了禪坐、聯誼及各項關懷活動等。民國87年,曾參與法鼓山舉辦禪修活動的黃秋良師兄家中遭遇突如其來的變故,助念團在黃家極需要關懷與安慰之時,前往給予溫暖的支持力量,令其姊黃幼師姐心中萬分感動。當辦事處急需要場地時,黃幼師姐默默地向身在美國的弟媳顏姈女士說明原委,當時顏女士在永和地區有一屋舍,原想作為圖書館供民眾閱覽書報使用,當得知法鼓山護法總會雙和分會(原法鼓山中永和辦事處)有場地的需要,隨即歡喜地點頭同意出借予分會使用。3年後,秋良師兄與姈師姐發心將此房舍捐贈給法鼓山雙和地區作為共修之場所。
成立於民國81年的新莊辦事處(於民國109年更名為護法總會新莊分會),其前身為法鼓山新莊共修處,早期此區的信眾為了能夠齊聚共修,曾商借一處瑜珈教室作為臨時共修念佛的場所。除了定期的念佛、禪坐共修之外,在有限的人力及經費之下,信眾們自民國83年起五年間,每年皆在新莊體育場、公園等地舉辦大型的園遊會,透過各項活動來推廣法鼓山的理念、接引更多人前來學佛。民國85年,隨著共修人數的成長,固定共修場地的需求更加迫切,因此有信眾發心出借了明志街一處十餘坪的共修地點。直到民國98年,搬遷到新莊路現址。
早年,法鼓山林口地區的信眾經常舟車勞頓地往返台北市北投農禪寺參與共修。因此,吳素華師姐於民國82年首先提出林口地區必需要有共修處的構想,並提供位於公園路的新住所作為共修之用,當時約有30位信眾欣然參與共修,林口共修處於是成立。之後,在幾經搬遷流轉於公園路、忠孝街、林口路之後,民國94年由鄭春珠師姐發心提供中山路現址作為共修處使用,同年共修處亦正式更名為「法鼓山林口辦事處」,民國109年再次更名為「法鼓山護法總會林口分會」。而為方便接引大林口台地上與周遭的居民,同年8月遷移至文化二路共修處。
早在民國78年,桃園地區的第一任召委林金水和林陳阿現伉儷,即因為聖嚴法師的一句「佛法這麼好,知道的人這麼少」,而經常於假日北上至農禪寺請購法師的著作閱讀,並將法師的法語分享給周遭的親朋、同事。民國79年,聖嚴法師來到桃園弘法,伉儷遂廣邀地區信眾及其親友約三百人與會,是早期法鼓山在桃園地區舉辦大型活動的開始。及至民國80年4月6日桃園共修處正式成立,及至民國94年更名為「法鼓山桃園辦事處」,民國109年再次更名為「法鼓山護法總會桃園分會」。成立之初,由林金水師兄提供場地,於單周周六晚上舉行念佛共修、雙周則是禪坐共修,並陸續開辦初級禪訓班,提供地區信眾禪修的入門課程,接引許多大眾修習禪法。民國84年,在眾人的發心護持之下,桃園共修處即搬遷至大興西路二段現址,地區信眾自此有了屬於自己的共修場地。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