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許多勸募鼓手來說,修行六度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也是提昇人品、募人募心的最佳法門。二十多年來,員林區資深悅眾陳墻、吳麥珍夫婦,就在平凡踏實的學佛過程中,體現「六度萬行,傳心傳家」的幸福味。生命故事吳麥珍陳嗇
法鼓山草創時期,因大哥陳座的接引,陳墻和吳麥珍加入護持會員,一份小小布施,開啟兩人親近法鼓山的因緣。一九九七年,夫婦倆投入勸募行列,隔年一起到農禪寺受菩薩戒。「其實我們不太會勸募,只是學習用佛法來轉化觀念,調整自己的身口意。」坦言「脾氣不好」的陳墻特別強調受戒,「受戒以前,自己遇到事情會找理由、生悶氣;受了戒後,會提醒自己是個戒子,不能像以前一樣,無形中情緒便緩和下來,減少不必要的紛爭。」
「我們看了聖嚴師父的書,覺得很受用。」吳麥珍說以前在職場上,難免和同事做比較,接觸佛法觀念後,慢慢發現嫉妒心不見了,與人互動變得輕鬆起來。同事知道兩人學佛,有問題就來找他們討論,「我們把握因緣,分享自己受用的佛法。」久而久之,同事主動來護持,還有人來當義工。
兩人學佛後的轉變,同住一起的父母始終看在眼裡,尤其是母親,原以為佛教是教人放下一切,對兒子和媳婦有些不放心。師父說安心安家,兩人每次去員林辦事處前,一定先把家事打理好才出門。「後來辦事處有活動,婆婆都叫我趕快去。」吳麥珍十分感恩婆婆,「因為認同,婆婆成就我們去護持,自己幫忙照顧小孩,有時還會做粿、粽子跟大家結緣。」
小孩成過程中,兩人一有機會就帶三個孩子做義工,「我們不是很有錢,但告訴孩子要知福培福,做布施。」吳麥珍分享大兒子參加卓越營回來,便接著投入兒童營小隊輔培訓,「那年暑假臺灣遇上八八水災,孩子想盡一份力,跟著臺中的師兄姊去南部清掃家園。」女兒除了當兒童營義工,也協助水陸法會在地區的視訊連線。大兒子、女兒出社會工作後,兩人將每月護持的功德交到孩子手中,「我告訴他們,以前爸媽幫你們做布施,現在你們會賺錢了,要自己來做。」吳麥珍期勉兒女持續培福種福的善緣。
以前陳墻去護戒,吳麥珍便留下來工作顧家,如今兩人從職場退休,有更多時間布施出來,夫婦倆歡喜地說:「今年的菩薩戒,我們終於一同上山護戒了!」(本文採自:<護法季刊>2017.04第10期)
◎文:陳玫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