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青少年,要關心不要擔心,要誘導不要控制,用商量不用權威。」石牌區召委劉詹鍾開始親近法鼓山的時候,正是孩子上國、高中的年紀,他與同修陳美琴運用〈一○八自在語〉來處理親子關係,「孩子大了,有自己的想法,必須尊重,也該給他們空間去嘗試。」
劉詹鍾個性較急躁,表達關心時,常被誤會是責備,同修總會適時提醒他:「得理讓三分,理直氣要柔。」有一回女兒太晚回家,他既擔心又生氣,幾乎要破口大罵,但想想這樣對孩子一點幫助也沒有,於是換一種方式,「我從熬夜、晚睡有礙身體健康的觀念談起,希望女兒注意時間的安排,照顧好自己。」既表達了關心,也尊重女兒的作為。
「在職場上,學到了就是屬於自己的。」從事船務代理的劉詹鍾,不僅盡心盡力做好分內工作,處事待人從不計較、不比較,與老闆、同事間的關係相當和諧。大女兒在他身教言教的影響下, 也養成吃苦耐勞的特質,即使出了社會,學生時期打工的職場,仍歡迎女兒回去繼續服務。
生命故事劉詹鍾「學佛對自己觀念的轉變,幫助很大。」他和同修都因此調整了習氣,家庭氣氛變得更和諧。由於自己是佛法受益者,希望孩子也能受益,他的同修陳美琴將兩個孩子自小帶在身邊,一起參與法鼓山的活動,即使孩子長大,有自己的生活,同修仍會找一些孩子感興趣的活動,例如與大女兒相約到德貴學苑聽演講,增進親子間的互動。
「『盡心盡力第一,不爭你我多少;忙人時間最多,勤勞健康最好』,我對這兩句共勉語體會最深,也希望將這樣的觀念代代相傳。」在工作之外,劉詹鍾與同修全心投入法鼓山學佛和奉獻,同修還建議孩子「工作要趕不要急,身心要鬆不要緊」,做好身心安頓,才能走得長遠,安心之法,才是真正的傳家之寶。(本文採自:<護法季刊>2017.01第9期)
◎文:楊仁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