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趕快去上課,要遲到了!」從一開始全家人反對,到後來反過來督促她用功學佛,最後婆家及娘家都支持她,乃至成為她的護持會員。「我從改變自己做起,再將佛法運用在家庭生活中。」豐原勸募鼓手劉靜宜歡喜地說。當問起什麼因緣接觸法鼓山,看似一切順遂的劉靜宜,頓時淚流滿面。大學時期,年輕的心靈有著尋求佛法的渴望,於是加入學校的佛學社,但娘家及婆家都對佛教抱持負面態度,所以出社會工作至結婚後,她只能在家念佛、看書自修。
這期間,工作及家庭遇到困頓的她,經常上法鼓山全球資訊網找解答,「聖嚴師父的法語,為我那個像被悶在黑洞中的心,鑿出一道光來。」職場當中,身為主管的壓力,讓她經常把工作情緒帶回家,同修林仲明只好「通融」她每週可以有一天去豐原辦事處念佛。
「當時就是大聲念,有點像發洩情緒似的。內心的佛念出來了,處世的智慧也就頓開了。」念佛讓她的心豁然開朗,接著聖嚴書院佛學初階班開課,想到與同修的「約法三章」,只好停掉念佛共修,每週改上佛學課,備加珍惜得來不易的修學機會。生命故事劉靜宜
以前跟小孩說「一」,不可能有「二」, 現在她與二個孩子可以和諧溝通、聊天。「愛你的孩子,與其擔心,不如祝福吧!」「夫妻是倫理的關係,不是論理的關係。」她將師父法語用在同修、孩子身上,家庭氛圍不再處於緊繃狀態,這也促成了接引家人親近法鼓山的因緣。
二○一五年,同修與孩子在寶雲寺落成當天皈依,後來經常參與法鼓山活動。最令她感動的是一向「鐵齒」的同修,主動報名參加福田班,還到豐原辦事處幫忙輸入水陸法會雲端牌位。正信正向的佛法觀念,讓一板一眼的同修打開了心胸,不再時時憂慮不安。「順逆兩種境遇都是增上因緣,要以平常心與感恩心相待。」在逆境中,師父法語解開了劉靜宜困頓的心,她將這句法語做為安心安家的基石, 希望家人和她一樣學佛安定身心,時時蒙受佛法利益。(本文採自:<護法季刊>2017.01第9期)
◎文:陳逸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