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級:
小字級
中字級
大字級

財施 法施 無畏施

張瑞楠(後排左四)與同修吳淑惠(中排左二),對修行布施深有體會。(吳淑惠 提供)張瑞楠(後排左四)與同修吳淑惠(中排左二),對修行布施深有體會。(吳淑惠 提供)

「布施就像掘井,掘得愈深,湧泉愈多。」大同區資深悅眾張瑞楠與同修吳淑惠,二十六年前開始親近聖嚴師父,早在一九九四年,便響應師父「家家蓮社、戶戶禪堂」的理念,從自家客廳開始,與大同地區的菩薩相約,每週誦讀《無量壽經》;隨著人數成長,二○○一年他們更發心購置辦事處現址,護持大眾共修。


談到這項布施,張瑞楠謙虛地說:「聖嚴師父說『金如塵』,我們的體會也是如此。而且,中正、三重、蘆洲等地區都有人護持共修的場地,我們並不特別。」他說,個人的生活夠用就好,金錢就是要用在能發揮價值的地方,而大同辦事處能成立,是大眾需要修學佛法的地方,加上各方面因緣具足而促成。令他們歡喜的是,有了固定的共修場所後,不但凝聚了大眾的向心力與學佛的精進心,也接引更多人來學佛。


回顧學佛歷程,自檢察官退休的張瑞楠分享,早年他就會隨身攜帶佛像、《金剛經》到辦案現場,學佛以後才知道,自己一直以來的習慣,與布施波羅蜜相應,「一個案件是多因多緣所造成的,現場往往是衝突的最高點,如果能以佛法安定的力量給予有形、無形的眾生安慰,就是法布施。」


「布施的對象不限於人,應擴及法界眾生。」經常為人助念的張瑞楠認為,念佛、誦經、早晚課的功德迴向,就是時時能做的法布施,而且救度的是眾生的法身慧命,影響深遠。「抱持慈悲平等的精神,功德迴向不單給自己的親人,也可迴向給怨家,等於自己解怨釋結。」張瑞楠分享,如此一來,自己的胸襟和心量都會變得很開闊,不會輕易被外境動搖,能常保平靜。


「身為檢察官,仔細釐清責任、查驗正反兩面的證據、降低訴訟程序,是對被告最大的布施。」處理過無數法律案件的張瑞楠,深知陷於訴訟泥沼的煎熬,除了不忍加重兩造的痛苦,更認為除了公平正義,雙方最終若能解開怨仇,才是究竟。縱使這是極難達到的理想狀態,張瑞楠仍盡力調解,祈願受苦受難的人免於恐懼。


從財施、法施到無畏施,對張瑞楠與吳淑惠而言,布施的人不僅有福,而且擁有真正的快樂,因為布施就是利益、度化一切眾生的實踐。(本文摘自:<護法季刊>2017.04第10期)

◎文:楊仁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