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級:
小字級
中字級
大字級

感恩、感謝、感化、感動

感恩

感謝

感化

感動

感恩

感恩使我成長的因緣

  凡是提供我們成長因緣的古今中外的聖者、智者、賢者、仁者、父母、師長、國家民族、大地眾生,都是感恩的對象。

  在生活環境中,應該感恩所有的人,不論是在家庭中、工作中,任何時間遇到的人都應該感恩。如果用這種感恩心待人,我們的心始終是明朗的、爽快的、歡喜的,時時有「遇到一個恩人,又遇到一個恩人」的感覺,總比「我遇到個仇人,我又遇到一個敵人」要好。

  然而感恩心不是愚癡心,不要以為反正是感恩,他人踢你一腳,你要他再踢第二腳,這是愚癡。佛教徒以及修行人,不是愚人,而是有慈悲、有智慧的人。

常懷感恩心可消融自我

  時時以感恩的心來過生活,「自我」就會消融。因為知道宇宙之大,個人實在是太渺小了,一個人所知、所能、所奉獻的,都是微不足道的,但反觀我們所接受的恩惠,卻太多、太大了。如果真的能如此自省、覺察,就是懂得自我消融。

知恩報恩,奉獻不求回報

  感恩之後要接著報恩。報恩是用你的體能、智能和財力;體能不好就要增長體力,智能不夠就要增長智能,財力不夠則要增長財源,總之就是要精進,精進於你的生活,用你自己所有的資源來報恩,奉獻給眾生。

  很多人嘴上說是奉獻,其實心裡是在做投資生意,今天給了些什麼,明天就希望得一些回饋,事實上,這是利益交換,不是報恩,也不是奉獻,真正的奉獻是沒有條件的。

  奉獻的時候,態度是恭敬的,而不是以施捨心來付出,否則便會自以為是施恩者,產生自以為了不起的心態,認為自己做了很多的功德,而且一心期待對方回饋,這是不知慚愧。

觀音度眾:報恩而非施恩

  凡是得到佛法恩惠的人,必定會有感恩圖報的心,感謝三寶的恩德。但是三寶是很抽象的,例如報佛恩,佛將智慧、慈悲給我們,但是佛的化身已經不在了,要報佛恩,似乎已經沒有機會了,所以應該轉而為眾生奉獻、救濟眾生來報答佛的恩德。例如觀世音菩薩便是在佛那裡學得法後,又把法布施給所有的眾生。這不是自己對眾生施恩,而是為了感恩而來度眾生。

文/取自《抱疾遊高峰》《聖嚴法師教默照禪》《找回自己》《聖嚴法師教淨土法門》《佛法的知見與修行》


感謝

感謝使我歷練的機會

  凡是給我們有歷練機會的順境、逆境,都要至誠感謝。

  應該以感謝的心來接受順逆兩種助緣。很多人只能夠感謝對自己有利的人,把他們當成是貴人,但是以逆境激勵我們成長的,也是貴人,也應該感謝。事實上,我們應該把所有我們遇到、見到的每個人,都當作貴人、當成恩人、都是有利於我們的人,如此一來,心中便能常保平安。

逆境當前未必不好,順境當前也未必真好,但看我們如何面對、如何運用而定

  無論是逆境或是順境,或是種種的狀況,都只是暫時的現象,都是會改變的。

  很多人覺得順境很好,其實人在順境的時候,難免志得意滿,常常會埋下失敗的種子。因此我們要居安思危,時時刻刻要謙虛、謹慎,不能趾高氣揚、傲慢、自以為是。因為任何事情的成功順利,都不完全只靠自己,所謂時勢造英雄,這和時代背景有關,和當時的大環境有關,也和當時你所結交的人、相處的人有關係。

  所以當有好運的時候要小心,就像是爬山爬到最高峰的時候,別只顧著洋洋得意,否則不小心掉下山谷可就麻煩了。

  到了高峰,要知道接下來是會下坡的;下坡之後,另外一個高峰還會起來。人生的過程就像山峰起伏,處順境的時候不可以驕傲,處逆境的時候不需要灰心。我們必須要記住,隨時隨地都會有新的可能發生。

時時刻刻鍊心

  一般的人遇順緣則愛,遇逆緣則瞋,順者謂之善,逆者謂之惡。粗人或小人喜怒形於色,瞋愛現於外,有教養的君子雖然能夠瞋愛不形之於色,卻無法不動於心,所以心不自在。

  只要能夠練習和體驗到不因為順逆環境而產生愛瞋的衝動,就能太平無事,自由自在。所以,佛法就在平常生活之中,離開平常生活而追求佛法,那就像是龜毛兔角,根本沒有這樣的事。

  時時刻刻鍊心,不追求什麼,也不討厭什麼,因為一切好壞原本是一體的。

文/取自《抱疾遊高峰》《佛法的知見與修行》《帶著禪心去上班──聖嚴法師的禪式工作學》《工作好修行──聖嚴法師的38則職場智慧》《禪與悟》《心的詩偈──信心銘講錄》

感化

用佛法的智慧之言及慈悲之教,感化自己

  感化,即用佛法來感化自己,讓自己心裡面的煩惱化解,讓自己的種種習氣減少、消除,這就是感化自己。感化自己之後,你的心就與慈悲心相應,不會動不動就懷疑、動不動就嫉妒,或動不動就與人爭長論短、忿忿不平。

  要求凡夫立刻沒有煩惱是不可能的;但能夠知道慚愧,願意修行,並盡力而為,這便是負責任的態度了。煩惱來時,不要害怕、不要討厭,讓它煩去,自己不煩,久而久之,煩惱會愈來愈少。

照亮自己也照亮他人

  慚愧心是人格的清潔劑,在清理了染汙物之後,向著既定的方向,繼續努力做自己應該做的事。

  僅具慚愧心還是不夠的,需要更進一步,要懂得懺悔。佛學上對「業」,有兩個專有名詞,那就是「白業」和「黑業」,白的是善業、是功德,黑的是惡業、是罪過;白的是光明,黑的是黑暗。懺悔就是要把黑的漂白,讓白的更白,變成光明,照亮自己也照亮他人。

慚愧的心、懺悔的心,是積極的自勉自省的行為

  要強調的是,慚愧不等於自卑,懺悔不等於後悔。我們在檢視自己的心念和行為時,如果對當做而沒有做的事感到慚愧,就會激勵出下次努力去做的決心;對於不當犯而犯,甚至一犯再犯的錯誤,若能心生懺悔,一方面可以懸崖勒馬,及時改過,一方面也可以勇於承擔後果,不會狡辯諉過、推卸責任。

  因此,慚愧的心、懺悔的心,是積極的自勉自省的行為,跟自慚形穢、自以為處處不如人,或是不斷犯錯又不斷後悔,是絕對不相同的。

修學菩薩行的初發心菩薩

  在與別人相處的時候,常起尊重、感恩、讚歎、奉獻的慈悲心;與自己相處時,則常生起慚愧、懺悔的精進心和清淨心,你就是修學菩薩行的初發心菩薩。

文/取自《聖嚴法師教淨土法門》《拈花微笑》《聖嚴法師教禪坐》《平安的人間》《人行道》

感動

從感化自己到感動他人

  內心不存怨恨、懷疑、妒忌等情緒,等於化解了心中的煩惱,這就是感化自己,感化了自己之後,你的一言一行,在與人相處時自然就能感動人。

  「感動」的意思是指,以智慧來處理事、以慈悲來對待人,以勤勉、謹慎、恭敬、謙虛、寬容的態度,凡事從自己以身作則,自然能夠產生力量感動他人。

感動出於自然

  只要存有想感動別人的念頭,心中就一定有特定對象,也會產生期待;一旦期待落空,就會覺得挫折、無奈。但如果只是單純地幫助他人,心中沒有特定的對象,也不在乎做了以後會不會有人受到感動,只是默默地行善、助人,別人反而會因此受到感動,而跟著一起做。

我的生命是一場實踐佛法的歷程──聖嚴法師

  從實踐之中體驗的佛法,是和生命相結合的;否則,即使看再多的書也沒有用,因為和生命沒關係,說佛法靠的只是一張嘴巴,對自己沒有用,也不能感動人。
  

  這個世界需要佛法,自己實踐佛法是最可靠的,希望人家做到是不容易的。如果大家都能用智慧來處理事、以慈悲來對待人,自然能夠產生力量感動他人。

文/取自《不一樣的環保實踐》《從心溝通》《法鼓家風》《佛法的知見與修行》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