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級:
小字級
中字級
大字級

常遠法師:慈悲、智慧、信願 均衡修學

在修學佛法的路上,每個人的入門方式都不同。有的人從慈悲門入,這些菩薩來道場,是希望做一些善事來幫助他人。有的人從智慧門入,透過看書、學打坐、聽法師講經授課,對佛法產生興趣,因而入門學佛。有的則從信願門入,相信藉由參加法會、做義工,可以累積功德。我們多數人學佛,都是從信願開始。


從地區分會來觀察,可以看到不同的學佛偏好。許多菩薩願意來做義工,但請他們來上課或參加活動,通常不會出席,這些人便是偏向信願門入,覺得做義工、為人奉獻服務才有功德。有些從智慧門入的菩薩,像是來禪修的禪眾,覺得打坐很好,只要這樣就好,沒有意願去參加其他課程或活動。


先前曾有悅眾分享,禪修組的菩薩學打坐,由於身心放鬆,心很安定,許多人便不希望別人打擾,也不想去做其他事,只專注體驗、享受自己的身心覺受。這是正常的現象,不過,請大家來想一想:最初學佛時,自己從哪個門進入?如果學了五年、十年後,依然偏重那個面向,這樣的學佛是否完整?

菩薩們學佛的因緣不一樣,但是成佛的終點都相同。佛陀告訴我們,聖嚴師父也教導我們,學佛行菩薩道,首先要學做萬行菩薩,再來就是要福慧雙修,不偏重任何一邊。剛開始學佛的時候,偏向一邊沒有問題,但如果已經參加了很多課程與活動,佛學班、福田班也讀過,卻沒有均衡修學,那就太可惜了。


諸位菩薩來法鼓山學佛,慈悲、智慧、信願,各方面都需要平衡。大家熟知的四大菩薩,地藏菩薩雖以大願著名,更是慈悲心深重,如果沒有大慈悲心,怎麼會發「地獄不空,誓不成佛」這樣的願?發願之後要大行,也就是去實踐,代表的就是普賢菩薩。而在實踐過程中,必然有許多逆境,如果沒有智慧,遇境便會退縮,而智慧的代表就是文殊菩薩。


若能圓滿四大菩薩的悲智願行,便是福慧圓滿,就能成佛了。因此,諸位菩薩無論從哪一個門開始,其它的入門也不可偏廢,否則時日一久,學佛方向偏了,成佛之道就變得更遠了。

TOP